中共康定市委组织部

勒紧裤带度粮荒——十八军在甘孜生活纪实

发布时间:2020-04-24 来源:

时隔六十年后,十八军的老兵们仍能唱起一首名为《甘孜一月不能忘》的老歌:

不能忘呀不能忘,甘孜一月永远记心上。我军刚来到, 千山万水补给难,飞机空投接不上。藏民生活苦,我们度粮荒。挖野菜打柴火,捉田鼠,捕庥雀,满山遍野忙,大家喜洋洋。田鼠庥雀保健康,吃不完的野菜晒干当存粮。

北路先遣队负责人、五十二师师长吴忠回忆说:"正当大家为完成第一步进军任务而高兴之时,新的考验又向我们压来我们从雅安靠肩背马驮携带的粮食快吃完了,后方运输一时又跟不上,数千人在饿肚子!

十八军的老兵们至今也还记得,当时毛泽东主席明确要求进藏部队"不吃地方",要求后勤保障要全部依靠部队自己解决。在十八军进藏过程中,曾发生过三次大的"断粮危机"。第一波是"甘孜一月"1950年5月,第二波是昌都断粮1950年冬天,长达四十一天,第三波进入拉萨及西藏各地的粮食困境1952初至1954底,时断时续。

1950年4月底和8月初,南、北两路的部队相继到达目的地甘孜、巴塘后,很快就面临断粮的困境。其中,甘孜方面断粮持续时间竟长达一个月,老兵们习惯地称其为"甘孜一月"。1950年4月底,北路先遣队好不容易到了甘孜,看到的却是一片荒凉景象。当地还很混乱,国民党二十四军宣布起义后,有一个营还待在甘孜,原甘孜县政府的一批旧职员也还没来得及接管。最初,先遣队借住在土司家的底层,打地铺。所谓底层,就是土司的佣人和骡马住的地方。这么个小地方一下来了三四千人的部队,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部队会不会动他们的粮食。官兵们牢记"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肚

子再饿,也没有动老百姓一粒粮食。开始,藏民见到解放军都有点害怕,但渐渐通过一些小事改变了看法。

王贵说:"我们买菜买草,拿枰称,还要给钱,老百姓都不相信,也不敢要,扭头就要走。他们跟老百姓解释"解放军公买公卖"时,有个藏民试着说了一个数字,看到解放军真的把白花花的银圆递过来,那藏民顿时一脸疑惑:世上的差支了牛毛那么多,得到报酬还是破天荒头一遭呢!部队里曾在国民党二十四军当过兵的藏族战士说,过去从藏民那里拿东西从来不给钱;到了解放军的队伍中养成了 "公买公卖"的习惯。解放军待人和气、买菜买草还给钱的事很快便传开了。 一位藏族老大爷逢人便讲:"我见过藏军,见过国民党军,都是抢我们的,吃我们的,只有解放军是给我们的,帮助我们的。

此时先遣队一分为二: 一五四团主力和军师直属分队抢修原国民党政府遗留的一个简易机场,作为空投物资的场地和紧急备用场;其余部分往东参加抢修公路。挖土、填方,都是重体力活,可粮食不够,从每天十六两(当时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减到十二两,到最后六两。开始,每日三餐减为两餐,再由两餐干的改为两餐稀的。整整一个月,部队自己想办法。团党委发出"勒紧裤腰带,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号召,组织部队上山挖野菜。

4月底5月初的甘孜地区,满山新长出的野菜成了部队的主要口粮,一吃就是二十多天。战士们把平整土地时翻出来的草根煮来吃。有的草根有毒性,吃了全身发紫,还有的吃了后脸肿得把眼睛挤成了两条缝。至今,王贵说起这些"宝贝",还是苦涩中透着亲切:"藿麻头虽然有毒,一沾皮肤上

就会起包包,但煮了以后就没毒了,比较起来好吃些,我们也学当地老百姓戴上皮手套摘;还有茴茴菜、野韭菜,行军锅里煮一大锅,科里五十多个人围着大锅,往地上一蹲就开始吃。就这样,一天还只能吃两顿,上午八九点一顿,下午三四点一顿。”

从5月1日起,每人每天只发一斤青棵,磨成面便只剩七八两了。吃不饱,部队便组织大家除了挖野菜,还捕捉麻雀和地老鼠。地老鼠肉味鲜美,以草根为食,对草原破坏很大,草原上到处是它们打的洞穴。但后来喇嘛们却放出风来,说这些小东西是"神物"。为了尊重当地人民的宗教习俗,部队下令禁止捕捉。

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部队都是在这种半饥半饱状态中度过的。除坚持训练外,还要抢修公路和机场。这些都是力气活,干了没几天,各种不满意见便传到了师长吴忠的耳朵里。不少人发牢骚说,上级原说公路修通前派空军为我们空投,每人每天还加半斤牛肉,现在空投靠不上,半斤牛肉也没吃上,倒是吃上青棵了⋯⋯许多基层干部和骨干分子也埋怨上级说话不兑现,使他们给战士们做思想工作时,理不直气不壮。

部队还没进人真正的藏区,就遇到了断粮的大问题。大部队在高原上断粮,还不许向当地老百姓征粮,难啊,太难了!官兵们的埋怨,全在情理之中。这个思想工作,到底怎么做才能奏效?

吴忠师长说起那天的场景,如同就在眼前:

为了统一思想, 共渡难关, 决定立即召集营以上干部会议。大家来得很早, 我和天宝同志还没吃早饭。有几个营级干部来到时,紧绷着脸,见了我们也不敬礼, 便一屁股坐到地上,背朝着我,一声不吭。团领导想打破这种尴尬场面, 主动和大家交谈,反应也很冷淡。我不动声色。我了解这支部队, 了解这些干部。我知道,他们在一线工作, 很多矛盾都集中到他们身上,他们无力解决, 压力很大,平时又不能在战士面前发牢骚,今天在我这个老领导面前表达一点不满情绪, 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刚到齐,警卫员送早餐来了。听说大家都已吃过了,我便请大家等我和天宝同志吃完饭后再开会。早饭共有三样:一盆开水、一碗炒面、一盘野菜。我和天宝同志各往自己的搪瓷杯里倒进半杯开水, 抓上两把炒面, 用筷子搅成面糊,再拌点野菜,三下两下,这顿饭便吃完了。在我们吃饭时,有的人故作不经意的样子瞟了瞟我们的饭食,然后悄声地和旁边的人不知讲些什么。气氛不再那么沉闷了。吃过饭后我再问话时,便有人搭腔了。我先让大家把问题和肚子里的意见都讲出来。沉默了一阵儿便有人打头炮,一有人带头,其他人便争先恐后地讲了。他们讲话无所顾忌,有些话相当尖刻,但讲完之后,便像放下了沉重的包袱。大家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粮食问题上,就是由于饿肚子而带来的部队思想工作和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具体困难。

吴忠师长只能对干部们讲传统:

我们现在充其量是吃不饱,同早年红军在甘孜时要同强敌作战、又要自己筹粮、经常因筹措无着而断粮的艰难处境相比,我们的困难是微不足道的。领导干部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平时都要做下级和战士们的表率,积极做好部队思想工作,管好带好部队。只要干部队伍不乱,部队就不会乱。

在解决好营以上干部思想问题的基础上,又召开了先遣支队排以上干部和骨干分子大会。这次不仅是讲传统,更多的是鼓舞士气。这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现在遇到了暂时困难,是齐心协力咬紧牙关去战胜它,还是动摇畏缩向困难低头?会后,部队展开了大讨论。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他们的遗愿,革命军人的荣誉感,都化作了推动部队战胜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官兵们振作起精神,以巨大的热情重新投入到艰苦的进藏工作之中。

就在五十二师前指和一五四团到达甘孜的第二天一1950年4月29日,刚成立不久的空军派出的飞机即由新津机场起飞向甘孜空投物资。年轻的飞行员,驾驶着缴获的美制046运输机,不顾飞机陈旧、性能差又缺乏高原飞行经验的不利条件,试图飞越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空中禁区"一二郎山和折多山。不顺利的是,那段时间,虽然空军部队每天都向甘孜试飞,但是高原山区气候变化剧烈,空投区又恰恰处在雷电雨区之中,飞机无法通过,只得一次次被迫返航。其间,军长张国华每天通过电报询问先遣部队的生活,并不断申请飞机实施空投。

一五四团团长郄晋武在日记中写道:"战士们仰望着天空,12时过去了,13时又过去了⋯⋯大家失望地回去了。

5月5日,五十二师向军部报告:"部队携粮已吃完,空投未成,征粮困难⋯⋯”,5月7日,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多次穿云破雾,勇闯高原禁区,终于空投成功。郄晋武记录道:"万里无云,太阳高挂在蓝天。这天气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正研究下一步工作,忽抬头,随着隆隆声音望去,从东南方向来了飞机。此刻整11点。飞机转了一个弯又折回来,开始空投。房上、地上站满了人。大家兴奋极了。收大米一百零八袋,约五千四百斤。吴忠5月18日报告:从5月7日至17日,先后有六架次飞机空投成功。然而,对于甘孜数千人的部队来说,如此数量的空投犹如杯水车薪,只可解燃眉之急。

抵达甘孜后,部队曾通过当地政府及爱国头人夏格刀登代购了一些青棵,但"与实际需要数则相差甚远";建议雨季未到之前,以"足够数量的飞机来甘孜空投",保障粮食供给。22日,此报告转到中央军委后,新津机场空运大队的飞机增为七架。5月27日至6月5日,飞行十九架次,成功空投十一次。

郄晋武团长的日记,为了解当时的状况提供了真实鲜活的依据。

破了过去的纪录。满天的云,飞机都来了……天阴得很。同志们都为空军老大哥的安全担心……6月7日,当飞机在甘孜古城上空盘旋时,整个甘孜古城都沸腾起来了。部队在野地里拉开丁字形的红白双色布指示方位。人们眼见天空中一个个小黑点从飞机上掉下,越落越大,降落伞打开,一包包物资掉在田野里,砸得地上灰土扬起。战士们高兴地沖上去, 捡回大米、饼干、花生和银圓。虽然空投的物资不多, 对士气却是很大的鼓舞!……进驻甘孜部队的粮食供给,直至于1950年8月26日川康公路通甘孜才逐步得到缓解。

空投补给时,有的空投物资掉到了指示方位之外,还有的掉到了山背后,老百姓拣到了,用粍牛驮回来,一个不少地交还给先遣部队。

一天,三三两两的藏族老乡背着一包包不完整的大米袋送到部队,说是放牛时在山上乱草丛中捡到的。部队首长亲自接待他们,表示感激并要折价给一定报酬。藏民们无论如何不肯收,没办法,部队只好给每人赠送一条哈达。藏民们收下哈达,高高兴兴地走了。

在藏族人民心中,哈达是仙女的飘带。白色的哈达象征纯洁、清白,表示对人诚心。他们拣到了 "天菩萨"给解放军送来的大米,不能悄悄留下,一定要送还给解放军;他们没有收下报酬,却收下了解放军的"仙女飘带"。他们说,将来离开人世,仙女会证明他们是清白的。这就是纯朴忠厚的藏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