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孜州委组织部

得荣县:同频共振 青得教育手拉手一起走

发布时间:2023-04-19 来源:中共得荣县委组织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得荣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得荣县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始终把人才兴教、人才强县工作作为重大任务、重要工程,倾力补齐“人才短板”,强化两地教育、教师、教学“融、研、学”。深化教育帮扶“补短”,有效激发教育人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得荣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推动得荣教育迈上新台阶。


01.png


近日,由四川省教育厅支持,成都市青羊区委、区政府,得荣县委、县政府指导,青羊区教育局、得荣县教体局联合主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青得教育协同发展新样态”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同频联动主题活动周在我县举行。

活动周开幕式共分为:“回眸展望 锚定发展新方位”“专业引领 结对协同新样态”“课堂蝶变 学思践悟新表达”三个篇章。


全面共享,让两地教育“融在一起”。青羊教育与得荣教育携手走过了23年的互帮互助之路,青羊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帮扶工作,充分发挥青羊教育资源优势,助力得荣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期一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青得教育协同发展新样态”教育主题活动既是贯彻落实两地党委政府有关教育战略决策的应有之举,也是深化两地教育帮扶合作的有益尝试,旨在实现青羊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得荣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频共振,真正打造青得教育协同发展新样态。


得荣教育在青羊教育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依托成都青羊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建立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不断深化“树德班”建设,让得荣老百姓的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初中教育,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活动中,青羊区教育局对两地《合力共建涉藏地区教育新高地的五年行动规划》进行了解读;为青得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进行了接授牌仪式。青羊区表态,将接续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全方位携手推动得荣教育迈上新台阶。



云端共育,让两地教师“研在一起”。一直以来,青羊区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采用云端全景式研讨、“云上送教”“云端分学科教研”等形式,提升跨时空结对帮扶实效。截至目前,青羊区-得荣跨地区教共体累计开展送教示范课10节,集体网路研修9次,课后服务线上拓展课程2门,学生线上集体交流活动1次,线下交流10余人次,为两地教育教学研讨深度协作夯实基础。活动中,青得两方家庭教育指导员代表、两方学科教研员代表、结对学校代表的上台签署结对协议。并为成都市青羊区·甘孜州得荣县“第一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同频联动主题活动周”的获奖老师颁发奖项。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地青蓝学校结对14所、教师结对15人,薪火相传,实现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的精准帮扶新模式。组建跨地区教共体优秀班“树德实验班”1个,青羊教师始终秉承“输血与造血结合、帮扶与合作并举”的理念,发挥青羊名师的辐射作用,为得荣培育“种子”教师,为乡村教育持续“造血”,促进两地教育长足发展,打造协作教育样板。


高效联动,让两地教学“学在一起”。为有序开展好主题活动周各项工作。两地教育系统精心筹备,青羊区选派的名校校长、专家、教师与我县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三个会场开展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三大板块、涵盖8个学科专场、4个主题专场,精彩呈现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21场同课异构实操性课例展示、15场青羊区教育专家专题讲座、5场分组分科教研指导活动、2场信息技术培训及指导活动。


为促进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真正实现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孩子,活动中,我县特邀四川省妇联成都市妇联专家库专家、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成都市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科研室主任”李萍老师开展了以“家校携手,共促成长”为主题的家校教育活动。活动中,李萍老师结合鲜活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家长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及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分享了孩子快速养成好习惯的妙招及高效亲子沟通的秘诀,让家长们明白如何在爱与管教的平衡中塑造孩子的心理,意识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并就父母教育方式及孩子坏习惯形成原因作了详细阐述,直现生动地向家长们呈现了一套可参考可复制的优秀的家长修炼方法论。此次讲座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深得家长的喜爱和一致好评,为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推进良好家风建设,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提供了有力支撑。


02.png


本次主题活动周开幕式有四川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副处长冯适、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尹创、成都市青羊区委常委、统战部长邹华,甘孜州得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肖扎西,县委副书记、县长廖大洪,县委副书记赵永鸿出席。活动由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邵开泽主持。


撰稿:次仁拉错

审稿:吴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