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孜州委组织部

炉霍县“四两拨千斤”,撬动基层治理“顽石”

发布时间:2021-09-26 来源:中共炉霍县委组织部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关键点;炉霍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党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基层的每一寸土地,将党的声音传播到基层的每一个细胞,将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转化为务实有效的举措服务好每一名基层群众,彻底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找准人才“支点”,撬动基层治理人才缺失“顽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抓好基层治理人才是关键,充分发挥“头雁”作用,为基层治理赋能添彩。聚焦村“村两委”换届“选优”。坚持“选好书记、配强班子、凝聚共识、激发活力、推动工作”的目标任务,从“年龄、学历”硬要求入手,统筹结合“村情、群众认可度、年富力强”选优587名村支部委员,610名村委会委员,实现142个村(社区)“一肩挑”比例达99.3%,一升一降的目标较上届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活力进一步增强。聚焦驻村帮扶“派强”。按照“个人+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锁定一批群众工作能力强、创新推动力强的干部,紧盯产业发展重点村、脱贫成效巩固村等113个行政村,优选驻村帮扶干部341名,切实在基层治理上出实招,在炉霍基层营造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新局面。聚焦基层最小单元“夯基”。全面推行网格党小组建设,全县385个村民小组和县域内10个治安防控点,共选1453名网格员,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参与网格服务,形成了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网格党小组为主体、网格党员为支撑的三级网格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展“大党委”的作用,将社区力量与驻区单位力量有机融合,探索实施城市社区治理红色身影行动,整合4个城市社区“两委”成员、普通党员、专职网格员等力量,组建一支39人的“红袖套”队伍,将“红色治理”浸透到炉霍的每一寸土地。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用好奖惩“杠杆”,撬动基层治理制度缺陷“顽石”。不断完善制度缺陷,发挥制度优势,通过建章立制奖优惩劣,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唱好奖惩“红黑脸”,激活干事“新引擎”。从提高待遇保障入手,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动力源”。以省州重要文件及政策为指导,结合炉霍实际,制发《炉霍县村(社区)干部相关待遇保障实施细则》,对村(社区)干部工资薪酬进行提档,实行“基本报酬+临时性岗位津+N”的报酬模式,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干事热情。从抓好监督管理发力,箍紧基层干部纪律上的“紧箍咒”。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基层作为“微腐败”最容易滋生的土壤,炉霍县加大基层干部管理,杜绝让“微”变“危”,制发《炉霍县村级组织运行规则(试行)》,从“组织功能定位、组织建设要求、重大事项决策、村务监督管理、基层社会治理、从严管党治党、绩效考核管理、活动场所管理、日常工作管理”9个方面加强基层管理,营造清正清新清明的基层环境。从规范运行管理用功,创新实行“一评双议三监管”。加强对“一肩挑”的全方位管理监督,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规范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实行“一述双评三监管”制度(村党组织书记(主任)每年向乡、村两级述职一次,年中、年末接受全体党员测评,自觉接受上级党委、群众、同事间的监督)。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拉长服务“动力臂”,撬动基层治理服务缺位“顽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聚焦提升抓党建能力、为民服务能力、搞发展能力,攻破基层服务缺位的顽疾。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不断提升抓党建的能力。成立乡(镇)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组织员、党务工作者、村支部书记五级联抓党建工作的模式,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例会,研究部署党建工作,建立党建工作台账,通过“走出去学+县域定点学”的方式,依托县委党校、西南财经大学,组织党务工作者开展党务专题培训,覆盖100余人,进一步补齐抓党建工作短板,提升抓党建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为民办事能力。“一次行动胜于一打方案”,提升为民办事能力重在行动,通过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通过细化摸排、务实措施、强化跟踪,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到位,现已解决20余件;大力开展党员义工日,设置党员服务岗,牢固树立“我是党员,我在前”的思想,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草原森林防灭火、防汛、地灾防治等大战大考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党旗高高飘扬在一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不断提升搞发展的能力。抓住支部书记这一“关键少数”,发挥表率作用,围绕突出培养“基层治理高手、乡村振兴能手、组织建设强手”的需求,采取现学、现问、现解”的互动教学和“实战+演练”的方式,全覆盖培训143名村(社区)支部书记,引导村(社区)支部书记不断探索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不断提升搞发展的能力。